通督扶阳的理念及其作用

产业细分 本站6493 时间:2021-02-24 13:04:44

首发丨(ID:百川脊柱健康学)公众号

作者丨黄开斌 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 

  

【按】上一期专题我们对脊柱的软伤康复的问题及其技术进行阐述,这一期专题我们来对脊柱的另一个专题技术体系进行分析,这一专项技术体系就是通督扶阳。

  应该说,脊柱健康的基础问题是软组织损伤(表象或结果),但基本的问题则是气血能量不足(本源或原因)。那么,一是气血能量不足,经络就会不通,不通则痛;二是气血不通了,则局部就会因缺血缺氧而出现紊乱,组织变性或坏死等——这也就是所谓的软组织的慢性劳损。而气血之不足,又主要是阳气不足,阳气是推动生命运行的动力;而督脉是总督一身之阳气的主通道。所以,维持督脉通畅,扶助阳气充盈是保障生命健康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现来对通督扶阳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及其作用机理予以阐释。至于阳气为什么会不足,督脉为何不通及其循行等,我们另文解析。


 壹   

通督扶阳的基本概念原理


  通督扶阳是通过手法或工具(推刮钉拨揉)刺激人体脊背部,产生解剖学、人体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神经体液等各方面不同程度的变化,由于这些方面的变化促进了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机能趋向正常,消除病理变化,同时辅以一些补充阳气的方法,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和治病保健的目的。

  我们知道,脊柱既是支撑人体的骨性主干,又是脑、脊髓通向躯体脏腑、组织器官发出神经的地方和通道。脊柱两侧的交感干发出分支到体内各脏器。背部的督脉经穴、夹脊穴、足太阳膀胱经第1、2侧线俞穴靠近低级中枢、相邻密弥,宜于刺激。从背俞穴、夹脊穴的解剖位置来看,每个穴位附近均有脊神经后支通行,神经纤维所支配的范围覆盖了穴位部位。根据神经解剖学研究,交感神经纤维通过交通支与脊神经联系,并随脊神经分布到周围器官和脏器。脏腑的功能是由植物神经支配调节的。交感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副交感神经中枢在脑干和脊髓第3、4骶段。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离开中枢后分别进入有关神经节,转换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支配相关脏器。从神经生理学的观点来看,以缓和、轻微、连续的刺激有兴奋周围神经的作用,但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以快速、较重的手法,短暂的时间刺激背俞穴、夹脊穴,可兴奋中枢神经,抑制周围神经。当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而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占优势。通督扶阳的方法和原理就是根据这一生理特性,选用轻重缓急不同的刺激量,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影响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介质,来调整脏腑的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另外,在《经络十讲》里就讲,人体的体表与体腔、前胸与后背之间,存在着横向功能的联系。元代医学家清涛说:“脏腑、腹背气想通应。”五脏六腑在背部体表有背俞穴为代表区,在胸腹部有募穴为代表区,这就是体表与体腔,前胸与后背内外统一的具体说明。由于脏腑的俞穴和募穴是脏腑之气通达体表的部位,所以临床上都用来治疗各脏腑以及有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的病症。《灵枢》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这里的“属”是隶属之意,“络”是关联的意思。即经络不仅在体表运行,而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它能贯通体腔之内和脏腑有密切的联系。背部的俞穴和胸腹部的募穴都是脏腑经气灌注和聚集之处。脏腑病变往往通过经络传导反映到胸背部体表,而胸背体表一些部位的良性刺激也通过经络传导到内脏及相关部位而产生治疗效应。《医学源流论》说:“脏腑有病而现于肢节,肢节有病而反应于脏腑。”张介宾在谈到了脏腑与经络的联系时,说:“人身脏腑在内,经络在外,故脏腑为里,经络为表……以十二经脉分阴阳……以太阳为阳中之表,以其脉行于背,背为阳也。……然三阳之中,则又为太阳一经,包覆肩背外为周身之纲维,内连五脏六腑之膏腧,此诸阳之交会,犹四通八达之渠也,故风寒之伤人,必自太阳经始。”由此可知,经络和脏腑之间的解剖分布及在生理范畴的十二经络中的太阳经的主导作用。通过对背俞穴、夹脊穴进行刺激,可以使阳经之气血达于阴经,阴经之气血达于阳经,使在里之气血达于肌肤,在体表之气血达于脏腑,全身气血条达,脏腑调和,经络疏通,疾病得愈。


 贰   

通督和扶阳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通督主要是手法,当然也还有其它一些工具方法(如:推刮钉拨揉,这是在督脉正阳一书中有详细讲解,在此就暂不予以赘述了)。

  1、通督手法主要有:

  (1)传统按摩通督手法(王中衡等人)

  (2)拔伸通督强脊手法(王和鸣等人)

  (3)定向贯通正脊手法(胡进江等人)

  (4)一指通推颈椎手法(袁健强等人)

  注:在这些手法的通督过程中,其实也有扶阳的作用,当然这点阳气主要是靠施术者的意念力或体力能量。

  2、捏背、搓背、撞背和捶背也能通督扶阳

  (1)捏脊:儿童成人都可用;

  (2)搓背、撞背、捶背:简单有效

  (二)扶阳的一些方法

  1、松背通督温筋透骨扶阳(或专业的脊柱4F调养)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其背部的八髎、命门、腰阳关和至阳等穴位,是补阳正阳的窗口。脊柱调养重在通督养背,进而养阳扶阳。

  2、活动脊柱调畅气机升阳(还可以振奋脏腑气机)

  (1)动能升阳,调畅气血

  脊柱只要动一动,那气血就流通,阳气升起来,百病就不生。

  (2)调畅气机,把握阴阳

  静坐保养气血;站桩快速补气血;敲胆经、按揉膻中穴升阳。

  3、养阳的可持续性是养血(调和脏腑,生血化阳)

  (1)饮食(营养充足);

  (2)呼吸(均匀新鲜);

  (3)休息(良好睡眠)。

  4、养阳的最高境界是修心(佛家和儒家所追求的)

  (1)静心养阳;(2)善能升阳;

  (3)喜则升阳;(4)慈能助阳;

  (5)爱心养阳;(6)欢笑提阳;

  (7)歌唱通阳;(8)宁神聚气。

  5、养阳最根本方式是养性(修炼学及各类修炼功法等)

  (1)房事养生旨在养性、也是养阳;

  (2)道家修炼无论是修真还是炼丹也都是在聚炼阳气;

  (3)脉轮修炼也是修性炼气(阳);

  (4)太极修炼第一步就是炼精化气(阳);

  (5)胎息修炼等。

  6、中药(干姜附子等)扶阳(中医界的火神派扶阳派)。

  汤剂调五脏护阳,回阳救逆(阳衰昏迷,可重剂扶阳)。

  (三)自我扶阳、补阳、养阳的几个小妙招

  1、晒背是扶阳的最直接方式

  (1)晒头顶:补阳气;

  (2)晒后背:调气血;

  (3)晒腿脚:祛寒气

  2、常艾灸是温经补阳的第一法

  (1)灸背就是养阳,就是养命;

  (2)灸盆底,会阴、八髎等;

  (3)灸胸腹的膻中、中脘和关元;

  (4)重灸足三里、神阙(肚脐)和气海乃扶阳保命;

  (5)灸劳宫、涌泉、三阴交和太溪。

  3、日常能温补阳气的有效方法

  (1)慎起居,远寒气;

  (2)常泡脚,补气血;

  (3)随身灸,扶阳贴或药包,

  (4)穿自发热或保暖内衣或睡加热床垫等。


 叁   

通督扶阳对相应系统的作用


  1、通督扶阳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通督扶阳刺激心俞、神道、神堂、灵台穴及胸夹脊1~5段,可调节心率、心律和心功能。

  心脏由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支配,调节着心脏的兴奋性、心率、兴奋传导和心缩力等方面的机能。当刺激作用在心俞、神道、神堂、灵台穴胸椎第1~5背俞夹脊段时,刺激即通过脊神经的传入纤维到达胸髓1~5节段,与此同时,可使心率减慢,冠状动脉舒张,血流量增加。

  通督扶阳压揉全背可调节血压,改善周围血液循环。压揉全背以刺激脊神经的传递,传入大脑皮层,加强了大脑皮层的调节功能,使兴奋和抑制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可使血压下降。压揉全背肢节刺激整个背部的皮肤肌肉,背部毛细血管开放的面积增大,可以使机体血液再分配降低血流阻力,减少心脏负荷,使血压下降。

  2、通督扶阳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脊旁神经节干在生理与病理状态下,有兴奋与抑制的双向调节性能,内脏平滑肌受植物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T5~9神经节发支组成内脏大神经,T10~12神经节发出内脏小神经,腰部交感干由4~5各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组成,位于腰大肌与脊柱之间的沟中,腰交感节发支与腰神经发支至主动脉,参与主动脉丛的形成,并分支到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道和盆腔脏器的运动。选择机体生理、病理最需要的良性刺激,压揉全背,钉拨腰眼区、推刮肝俞、胆俞、中枢、阳纲、脾俞、脊中、意舍、胃俞、悬枢、胃仓、大肠俞、小肠俞穴以及胸椎第5~9背俞夹脊段、胸椎第10~12背俞夹脊段、腰椎第2~4背俞夹脊段。通过对背部的背俞穴、夹脊穴和脊神经的刺激,既可使胃肠蠕动快速降低,分泌减少,减轻其易激惹性,从而达到止痛止泻的作用;还可以使蠕动乏力者加强其蠕动的力量,改善胃肠的血液循环,从而有助于胃平滑肌及支持韧带弹性的恢复,提高肌张力,使胃下垂治愈。通过对脊柱的刺激可调节胃肠功能,降低肠道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黏液分泌,消除肠黏膜无菌性炎症和肠道痉挛,可增加木糖排泄率,降低血清胃泌素,增强小肠蠕动,增加食欲。

  3、通督扶阳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通督扶阳可以改善通气、换气、肺活量,治疗咳嗽、哮喘等疾病。通督扶阳的作用机理:一是通过压揉全背、钉拨肺俞、膈俞、风门、百劳、定喘、脾俞、肾俞穴及胸椎第2~3背俞夹脊段、腰椎第2~4背俞夹脊段等重点刺激相应的背俞穴、夹脊穴,使副交感神经的兴奋受到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从而使支气管痉挛得以缓解,抑制分泌、血管收缩,咳喘症状得到缓解。二是由于手法直接对胸背皮肤的刺激,加强了胸背呼吸肌的功能。

  4、通督扶阳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督脉属于肾的经络,而肾在主控人体生长发育、孕育胎儿、骨髓生长等方面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通过通督扶阳可以缓解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炎和性功能低下或阳痿等病症。如用通督扶阳术揉捏腰眼区,钉拨八髎穴、肝俞、脾俞、肾俞穴及相应的夹脊穴等,则对分布在脊柱两侧的人体背部植物神经节起着良好的调节和壮阳作用,可改善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子宫痉挛,调整月经周期,提高性能力,提升性生活质量等。

  督脉源于肾下胞中,《黄帝内经》将胞归为奇恒之腑,《外经微言》对胞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强调了胞为储存元气之所。这使我们对通督扶阳在生殖健康方面的理解更为清晰和充分。胞位于少腹,也称之为神室、下丹田,胞在女子为女子胞,而男子也有胞,《外经微言·奇恒》曰:“胞为神室,即下丹田。女孕男不妊,故胞属女子,而男子未尝无胞也。男子有胞,而后可以养胎息……”这体现了督脉与生殖的深厚渊源,也奠定了督脉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通督扶阳对不孕不育和男子性功能障碍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5、通督扶阳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现代医学表明,骨骼肌的血管完全受交感神经的支配,同节段神经是通过抑制脊髓后角细胞来消除疼痛,同一节段的传入冲动主要在脊髓及中枢整合,刺激脊柱及脊柱两侧的背俞穴、夹脊穴直接抑制后角水平的兴奋冲动,下行性抑制疼痛作用介质5~HT,激活内啡肽、脑啡肽而达到止痛作用。刺激腰背肌肤使毛细血管开放,血液循环增加,改善局部血液流动和营养的供给,促进受伤肌肉的血液循环、营养代谢及康复。

  经观察,在背部脊柱两侧用拇指强手法上下反复平推10分钟,手法前后比较,其白细胞吞噬指数增加4倍,血清补体效价亦有明显提高。推拿后红细胞少量增加,白细胞总数和吞噬能力增加,白细胞分类变化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加,白细胞的吞噬能力较之前提高34.4%,这提示背部理疗有强身祛病的作用。刺激脊柱能促进血红蛋白和血清蛋白的增长,使血清胆固醇和β脂蛋白降低,可以增加白细胞的吞噬能力。


1613024461785829.jpg

关注公众号,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