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督扶阳的防病愈病之理

产业细分 本站5805 时间:2021-02-24 13:40:15

首发丨(ID:百川脊柱健康学)公众号

作者丨黄开斌 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 


  通督扶阳是以中医的气血阴阳、脏腑藏象和经络腧穴学说作为理论指导,并以中医的辨证施治为原则,是通过在背部脊柱及两侧的背俞穴、夹脊穴进行触诊检查,并进行刺激调节和推通整复,同时温补阳气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其操作部位是脊背部,所涉及的经络主要是督脉循行在背部的各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在背部的第1、2侧线俞穴,即背俞穴、夹脊穴。

  

一、督脉的循行及穴位


  督脉在脊柱的中轴线上,是十四条经脉之一,也是奇经八脉之一。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而阳气则是生命和健康的动力,解决了如何使督脉阳气归“正”的问题,就解决了人体经络通畅的关键。

  督脉有其相对固定的循行路线、分支和穴位,这就决定了它有其相应的功能和积极作用。

  1.督脉的循行路线

  据有关文献记载,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见下图)。

  以行于脑脊正中者为主干,旁行者为分支。脉气起于小腹内(肾下、胞中),与冲脉、任脉同源,出于会阴部。督脉从尾骶沿脊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联络脑,其外从头顶正中经前额到鼻柱下端,至龈交穴止。这一主干,在营气运行时从上而下,即由足厥阴肝经分支上头顶接通督脉,沿脑脊下行,后接任脉。

  2.督脉的旁支

  督脉旁支,上部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行,从目内眦上行,交巅顶,络脑,下项,挟脊,于腰中络肾;下部与足少阴肾经同行,以肛门后尾骶部贯脊属肾。

  督脉在阴部散络阴器或阴茎,下合于肛门,在肛门后尾骶部与足太阳、足少阴会合。

  前行者与任脉相同,从少腹直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

  其络脉,从长强挟脊上项,散布头上,背部分支走向足太阳。可知督脉与足太阳关系最为密切,即一在正中,一在两旁,同联系肾与脑。其次为与足少阴和任脉相联系,一主后,一主前,同在阴部、胞宫、肾、心相关联。

  3.督脉的穴位

  督脉的腧穴有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二、督脉的总督调控作用


  从督脉的循行分布部位来看,就可知其功能。督脉循行于人背部正中,背为阳,具有统督背部之阳及诸阳经,为阳脉及全身经脉之海。故,首先是“总督诸阳”,或称为“阳脉之海”和“阳脉之都纲”。诸阳经通过阳维会合于督脉,在督脉上有受各阳经所会的穴,又入会于足太阳经的穴,均说明这种关系。其次是沟通阴阳、总摄诸经,或称“督领经脉之海”。其分支循行非常广泛,与膀胱经、华佗夹脊等阳经并行。第三是督脉旁通足太阳、足少阴,与冲、任同起于胞中,并前通任脉,即说明这种关系。

  总之督脉的“督”字,有总督、督管、督促的含义。主阳,为十二经脉之纲领及动力;主生肾气,主生殖功能,交通心肾,充养髓海,益脑,其主要功能有:

  1.总统诸脉

  督脉与人体经脉有着密切联系,手足阳经及督脉在大椎穴交会,带脉出行第2腰椎,阳维脉交督脉于风府、哑门;阳中跷脉通过足太阳与督脉风府相通。所以督脉能统领人体背部及诸多阳经,成为阳脉及全身经脉之海,为十二经之纲领,并在督脉之气的统领下,对人体阴阳之气,与外界的适应进行统筹调节,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并使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反应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

  2.卫外御邪

  人体督脉,有卫外御邪的作用。有人曾说:“督脉,其为病也,主外感风寒之邪。”外邪中人,必因阳气虚,卫外不固,病邪始由皮毛而入于络脉,再传于经脉,而及脏腑。督脉循脊里,旁交足太阳膀胱经,并与诸阳交会,为阳脉之海,统摄诸阳。足太阳主一身之表,并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肾气之运行及卫外功能的发挥,与督脉经气的传输息息相关,督脉通畅,卫外功能则得以发挥,腠理则致密,外邪就难以侵犯,即使外邪入侵,也能祛邪解表,加快疾病的痊愈。

  3.升阳温脏

  督脉与诸多阳经以及膀胱乃至肾均有密切关系,可调节阳经的阳气,以供人体阳气布散,脏腑温煦。《难经》云:“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命门的功能,是督脉之气与肾中动气相结合的综合功能。肾主元阳,为命门之所,生命之根,对全身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起到温煦作用。肾要发挥此功能,必须借助督脉的通畅和布散,才能达到温脏和升阳的作用。

  4.益髓养脑

  督脉下络于肾,上络于脑,通髓达胞。肾有藏精系胞的功能,脑为髓之海,《类经·经络》云:“藏精于肾,肾通于脑,脑者阴也,髓者肾也,诸髓皆属于脑,故精成而脑髓生。”可见,脑髓赖肾精充养,而脑与髓的联系,又赖督脉经气灌注,督脉通过传输精气,益髓养脑。因此,《黄帝内经》云:“髓海有余,则转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5.生化运营

  营气出于中焦,督脉通过参与肾的气化和脾的运化作用,对营气的生成产生影响,为脏腑经络提供重要的营养物质。同时,通过对十二经脉的调节作用,参与对营气运行全身起到很大作用。


三、阳气的升发推动作用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一是足够的气血;二是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阳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人生以血气流通为主,气能生血、行血,气滞而血瘀。血阻可以结毒为疖为瘰,为癌为瘤,皆是血气不流通之故。气以顺为主,血以通为畅。百病无不先由气滞,气郁于内,肝先受伤。其中,阳气具有推动、防御、温煦、固摄和气化等五大作用。

  1.推动作用

  阳气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1)心脏和脉搏的搏动功能和速率;(2)血液的输送和血管的舒缩度;(3)脉管内容物与组织液中的物质“气化”、“升华”之气的膨胀力;(4)“外周功能层”(“外周皮肤层”和“人体中空管”)的包裹作用;(5)管道系统的收缩、蠕动作用。

  2.防御作用

  西医学常把机体的防御作用称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中医学根据自身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正是针对不同阶段的气、血、津液和机体组织、五脏六腑所产生的功能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仔细观察,其中包含着对脏腑、组织所产生的机体抵抗力、免疫力、应激反应(抗病能力)和疾病程度的归纳和综合分析。

  3.温煦作用

  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知晓了人体内的“气”具有温度,而且对机体具有很重要的温煦作用。《素问·刺志论篇》说:“气实看,热也;气虚者,寒也”;“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中医还知道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就会出现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低下、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病理寒象。

  温煦作用还体现在血液的运行中,中医学不仅认为“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还认为气血和津液是机体组织(细胞、组织、器官)生命活动中的必需“物质”,在机体内运行不息,须在各细胞、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和气的温煦作用下,以平衡机体的阴阳而发挥作用。

  4.固摄作用

  阳气的固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固定,二是摄纳。

  固定,可以称固定功能。是指“气”能使人体各组织器官(如椎间盘)、脏腑固定在体内某一特定位置的功能,从而保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摄纳,可作“封闭、管辖”理解,主要是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随意无故流失的作用。具体表现在:①摄纳血液,可使血液循脉而行,防止其逸出脉外;②摄纳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和精液等,控制其分泌和排泄量,以防止津液的随意无故流失。

  阳气的固摄与推动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作用,既有相反的抑制作用,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功能。构成了气对体内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分泌、排泄的调节和控制,这也是维持人体正常的血液循行和水液代谢的重要功能;而固定作用可防止脏腑器官下垂,维持脏腑器官保持正常位置和生理功能。

  5.气化作用

  中医所说的“气化”,实际上是指“物质转化为功能,功能产生物质”的过程,也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物理学也有“气化”二字,这是指物质的液态相变为气态时的物质分子运动过程。

  气化功能在中医里有两个意思,一是泛指精血气津液在体内的相互转化和代谢,是在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升清以及肾的蒸腾温煦作用下以三焦为通道完成的。二是指机体五脏六腑各自新陈代谢的功能,是指精、气、血、津液在机体五脏六腑功能作用下的相互转化,如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里的气化指的是膀胱的排尿功能。


四、通督扶阳之于健康的作用


  背俞穴、夹脊穴是五脏六腑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位。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是通过背俞穴和夹脊穴的联系而沟通的。背俞穴和夹脊穴是五脏六腑阴阳之会,精气之所注,经络气血之总归。通督扶阳通过刺激人体的背俞穴、夹脊穴,既能振奋其阳气,推通周身气血的运行,又能调整全身的阴阳之气,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灵枢·背腧篇》中已经总结了五脏背俞能诊治相应内脏疾病,并指出刺激背俞能达到治疗相应内脏病的效应。背俞穴是内脏与体表联系的部位,具有反映内脏病和治疗相应内脏病的相对特异性,又是脏腑经络之气所输注的部位。当脏腑患病时在相应的背俞穴处有些可出现阳性反应区、点和相应反应物。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都分布在夹脊的位置。夹脊穴就是在应用背俞穴治疗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夹脊穴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穴位的关系很是密切。背俞穴和夹脊穴包括的夹脊穴、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背部各穴循行之处都在夹脊的位置。通督扶阳所刺激的背俞穴和夹脊穴,不仅可以调理督脉之气,还可以激发足太阳膀胱经气,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达到治疗相应内脏病和所属器官、肢体的病症。

  脏腑是生化气血、通调经络气血、濡养皮骨筋肉,完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脏腑功能是通过运行气血、联系经络与脊柱,沟通上下内外,调节脊柱各部分平衡的通路得到体现。每一经脉按其特定的表里关系与脊柱相关,故脊柱与脏腑在疾病的发生和转变上也是相互影响,足太阳膀胱经从头部向后夹脊下行,其上各个脏腑的俞穴均可反映内脏的病变,也会从夹脊穴和背俞穴的异常表现出来。脊柱是人体的主干,也是气血运行的主干通道,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脊柱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功能失常,因外及内,累及脏腑,故见诸症。通督扶阳在脊背进行推刮钉拨揉,理气调血,活血化瘀,是从周身循环和微循环上入手,从病根上入手,标本兼治。

  故在功能方面,督脉隶属于肾命及元神,关系到受孕、胚胎发育、脏腑百骸生理形态的维持及功能的正常运行。

  1.督脉通达脑之元神,有辅助返还肾中精气

  督脉源于储存元气之所,即肾下胞中,上属于脑,下属于肾,其主干与肾经循行于脊柱内的分支及脊髓有着密切联系,督脉作为“阳脉之海”和“督领经脉之海”以见其功能之大,从“四海”的划分又归属于“脑为髓海”。故督脉乃是认知能力的重要基础。

  督脉又储藏输布回收肾中精气,与寿命长短有关,所以说督脉与性命相关。如《庄子·养生主》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从这一点而言,督脉又是养生的重要基础。

  其实,道家修炼术的目的就在于使肾中精气充足,重点在于将奇恒之腑中的肾精返还于下丹田,即返还之道,督脉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外经微言·奇恒》曰:“真水者,肾精也。精中有气,而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皆能藏之。……至要者,则胞与脑也。脑为泥丸,即上丹田也,胞为神室,为下丹田也。骨藏髓,脉藏血,髓藏气,脑藏精,气血精髓尽升泥丸……下注神室。……苟知藏而不泻,即返还之道也。”气、血、精、髓均为肾中精气所化生,四者以督脉为通道,上贯泥丸,又经任脉下降,回归下丹田,实现后天返还先天的河车之道,经过小周天的锻炼,气、血、精、髓返还其肾精的本质,输布在外的肾精又返还于肾,因而称之为返还之道,这是充实肾中精气的重要方法,肾中精气充足,生命之根才能坚固,是寿命长久的重要基础。督脉在返还之道中起重要作用,故督脉有助于返还肾中精气,坚固生命之根,抵御外邪,故与寿命长短密切相关。

  2.督脉辅助肾主生殖,是生殖的重要基础

  督脉影响肾气的通塞,所以在生殖能力方面,督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外经微言?任督死生》曰:“肾之气必假道于任督,二经气闭,则肾气涩矣。女不受妊,男不射精,人道绝矣。”

  受孕之后,藏精于命门,从命门开始,人体胚胎开始发育。《外经微言?命门经主》曰:“人身先生命门,而后生心,心生肺,肺生脾,脾生肝,肝生肾,相合而相生,亦相克而相生也。”督脉积极参与人体胚胎发育,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素问?调经论》曰:“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上文指出,命门藏先天之精,最先生出,形成并储存生命之源,然后生出脊髓,与此同时督脉也开始形成,以脊髓督脉为通道,向上渐渐生出脑髓,脑髓的功能即是志意,脑髓充盈到一定程度,志意功能逐渐完备,以脊髓督脉为渠道,慢慢化生人体的躯体及其脏腑。《外经微言?考订经脉》曰:“命门为小心,若先天之象,能生后天之水火也。于是裁成五脏七腑,各安于诸宫,享其奠定之福,化生于无穷也。”根据“相克而相生”的论述,可以推断出,上述原文似有误,即脑髓生出后,脏腑生出的顺序应该是心—肺—肝—脾—肾,依照相克的顺序而生出,这是中医对人体胚胎生长发育的认知。

  3.督脉协助维持脏腑及百骸的生理形态

  人在出生后的整个生命历程之中,督脉持续不断地保持着脏腑百骸的生理形态,时刻监督着脏腑百骸功能的正常运行,督脉是人体“神机”与“气立”的重要基础。宇宙万物随时在进行着气化运行,气化是一切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又《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外经微言·命门真火》曰:“窈窈冥冥,其中有神,……亦指命门……”命门所储存的元气为生命之根,其功能不可测度,所以称之为“神”,是人体各种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包含着孕育生命的玄机,因此又称之为“神机”,命门为呼吸之根,吸气纳入命门,元气充足,在二十八脉的气机才能通畅,完成五十营,命门为督脉所承载,是命门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生气在经络脏腑的升降环周,即是人的“气立”,而督脉与膀胱经、华佗夹脊组成的气街,是人体气机运行的重要通道。此外,其与脾胃形成的先后天之气升降交会的运动,犹如天地之气升降更用,是保证重要脏器以及四肢百骸功能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

  《外经微言·三关升降》曰:“命门者,水中火也,水火之中实藏先天之气,脾胃之气,后天之气也……二气必昼夜交而后生生不息也。然后天之气,必得先天之气先交而后生,而先天之气,必由下而上升,降诸脾胃,以散于各脏腑。三关者,先天之气所行径道也,气旺则升降无碍,气衰则阻,阻则人病矣。”督脉之气的盛衰是脏腑百骸阴阳平衡的关键因素,督脉布散元气功能失调,脏腑之气无根,将产生病变甚至衰竭。

1613024461785829.jpg

关注公众号,查看更多文章